在生活裡有幾位外國媽媽(阿根廷,韓國和上海),我們認識了很多年,三不五時會聚在一起喝咖啡聊天,同樣是異國婚姻的我們,因為各個國籍的不同,對孩子的教養方式,夫妻之間的相處模式也有些許的不同,這些都會成為我們平常談論商量的話題。
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,想在這裡分享一下,身位外國媽媽的我們,都希望我們的孩子能會說我們的母語,母語是一種『繼承語』,像我小時候因為跟阿嬤一起住,台語沒有經過正規學習,也沒有教科書參考之下,就自然而然學會了。既然繼承語是這樣淺移默化的可以讓孩子學習到,但是為什麼在日本生活的混血兒,有些孩子說母語說得很好,有些卻一直受挫,最終放棄?!
先屏除我們的日本先生會不會說妻子的母語這個因子,我發現一切取決於有沒有『一心嚮往』這個心態,因為抱著『一心嚮往』的心情去看待學習母語這件事,我們就會自然而然的,想盡辦法去找可以利用的資源,挪出時間去製造可以接觸母語的機會,因為孩子跟著我們,看著我們,學習母語這件事,也會一點一滴在他們心裡成為『一心嚮往』的一件事。小時候,我很喜歡阿嬤,晚上常常偷跑去跟阿嬤睡,我跟家族裡的人也很親密,因為想要跟他們撒嬌聊天,所以『一心嚮往』的想要能學會說台語。
這種感覺就好像,當年剛剛生妹醬的我,我雖然很愛妹醬,全職媽媽又全母乳哺育的我,實在我沒有辦法接受『失去自我時間』的這個犧牲,因此我上網看書做了很多功課,仔細觀察妹醬的作息,終於讓妹醬成功的在6 個月大時跟我分開睡,還一覺到天亮,還記得當時每天晚上 8點之後,就是我下班的時間,也是我跟T先生的夫妻時間,妹醬每晚8點睡到隔天8點,她睡飽就吃得好,也開心好帶,我有了自己喘息的時間,也睡飽情緒穩定,夫妻也減少摩擦,算是雙贏,因為對自己的自由空間的『一心嚮往』,所以自然延伸出來了,後面一切的上網看書做功課和觀察妹醬的紀錄,接著Nana醬出生後也比照辦理,Nana也在4 個月大時睡過夜,搬去跟妹醬睡同一間,當時,用嬰兒監視器觀察姐妹倆的互動,成為我們夫妻的小樂趣。
後來姐妹醬倆慢慢長大,我知道我自己不想因為有了孩子,被限制住太多,但是孩子是自己的責任,如果可以,我想一起帶著孩子體驗許多生活中的小確幸,因此我跟T先生開始從日常生活中開始讓姐妹倆明白,什麼時候該安靜坐下,什麼時候可以跑跳碰,什麼時候可以大聲說話,什麼時候要輕聲細語,到如何要在餐廳好好吃一頓飯,在公共場合應有的自律和自重,因為界線規範清楚,姐妹倆不會無所適從,我們跟姐妹倆相處起來自由愉快,我們可以一起投票去吃想品嚐的餐廳,可以一起坐電車去野外郊遊,在Nana 2歲的時候,我們全家第一次一起去進電影院看了一場電影,還記得是片名是『笑笑羊』,1小時40分的片長,姐妹倆都乖乖坐好,安安靜靜的看電影,當然偶爾有跟我們交談,但是都記得要放低音量,我們全家也一起享受了一場愉悅的電影時光,在Nana 3歲前夕,我們飛到美國東岸去探望我Homestay爸媽,加上轉機,總共坐了快20個小時的飛機,除了妹醬無法坐著睡,花了很久的時間翻來覆去之外,姐妹倆好好坐,乖乖吃,也耐心等待,真是我跟T先生旅遊的好夥伴!
我沒有特別會帶孩子,姐妹倆也跟一般孩子一樣會有起起伏伏的時候,我27歲生妹醬時,周圍同年齡的親戚朋友幾乎都沒有人當媽媽,在日本的我也沒有娘家的支援,我感到很無助與孤單,只是『我很堅持保有自己』,『一心嚮往』的過成我想要的生活,所以姐妹倆不但沒有成為我們經驗生活的限制,還變成我們體驗生活上的好夥伴,我感謝當初自己的堅持,感謝T先生的理解支持,也感謝姐妹倆的體諒與陪伴。
